模计算时为什么余数不唯一
- 科技动态
- 2025-11-11 10:06:15
- 2
.png)
中国的余数定理(大衍求一术 为什么只能满足3.5.7换别的数就不可以? 在数学中,求解一个数,使其被3除余2,被5除余3,被7除余2的问题,可以用大衍求一术来解决。这种...
中国的余数定理(大衍求一术)为什么只能满足3.5.7换别的数就不可以?
在数学中,求解一个数,使其被3除余2,被5除余3,被7除余2的问题,可以用大衍求一术来解决。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找到特定的数字,它们满足被某些数除后余数为1,从而简化求解过程。例如,70是5和7的倍数,但被3除余1;21是3和7的倍数,但被5除余1;15是3和5的倍数,但被7除余1。
.png)
用简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就是:求这样一个数,使它被3除余2,被5除余3,被7除余2。 其中70是5和7的倍数,但被3除余1;21是3和7的倍数,但被5除余1;15是3和5的倍数,但被7除余1,任何一个一次同余式组,只要根据这个规律 求出那几个关键数字,那么这个一次同余式组就不难解出了。
用现代的数学语言来解释,中国剩余定理就是个一元线性同余方程组。解这个方程组最“笨”的办法就是穷举法,即把所有小于某个数的自然数都试一遍,然后找到满足条件的自然数。
中国剩余定理释义:又称“孙子定理”。1852年,英国来华传教士伟烈亚力将《孙子算经》中“物不知数”问题的解法传至欧洲。1874年,英国数学家马西森指出此法符合18由高斯得出的关于同余式解法的一般性定理,因而西方称之为“中国剩余定理”。孙子定理是中国古代求解一次同余式组(见同余)的方法。
其中70是5和7的倍数,但被3除余1;21是3和7的倍数,但被5除余1;15是3和5的倍数,但被7除余1,任何一个一次同余式组,只要根据这个规律 求出那几个关键数字,那么这个一次同余式组就不难解出了。
除法余数几个点
个点。其中的六个点,有双重作用:一是作为省略号,表示商数的小数部分有所省略,只书写了整商或部分商。二是又用作前导符(引导符,前置连接符),是一种前置型连接符号,用于连接后面的余数。除式举例:101÷7=14余3。
余数其中的六个点,有双重作用:作为省略号。表示商数的小数部分有所省略,只书写了整商或部分商。又用作前导符(引导符,前置连接符),是一种前置型连接符号,用于连接后面的余数。注:在书籍的目录中,常常用多个点、或者多条短横线作为前导符,位置一偏在中间或者在右下方。
在除法算式除不尽的情况下,要使用余数的形式表达,且得出的商与余数之间必须用六个点表示,即:“……”,如10÷3=3……1;20÷3=6……2;商和余数中间用“……”进行连接。余数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,且余数的取值范围为0到除数之间的整数,是数学用语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hoaufx.com/ke/148885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