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育资讯 > 正文

放鹤亭记原文及赏析

放鹤亭记原文及赏析

《放鹤亭记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,原文如下:放鹤亭记元丰五年,余自吴兴守移守黄州。至黄,舍于定惠院之东,而庐于东坡。其地,在城之西北角,土高而水清,人迹罕至。...

《放鹤亭记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,原文如下:

放鹤亭记

元丰五年,余自吴兴守移守黄州。至黄,舍于定惠院之东,而庐于东坡。其地,在城之西北角,土高而水清,人迹罕至。余既得斯地,始作放鹤亭。亭成而鹤不至,人以为予之罪也。

明年春,余游于城之西北,见其旁有废园,因问其故,曰:“此放鹤亭也,昔人已毁之矣。”余曰:“毁之何益?吾将复之。”乃命工凿石为池,引泉为流,植竹树,作亭于其上,以放鹤。

亭成,鹤至,翔翔然,若有所慕。余因作亭记,以记其事。

昔者,子虚子游于东海,见海上之人,有善放鹤者,其鹤翔翔然,若有所慕。子虚子问之,曰:“子何所慕?”对曰:“吾慕放鹤之乐也。”子虚子曰:“放鹤之乐,可得闻乎?”对曰:“吾放鹤于海上,望其翔翔,若有所慕,吾亦随之,与之俱翔。至于海上之滨,见群鹤翔翔,吾亦翔翔。其乐也,盖乐无穷也。”

余读其言,想见其人,想见其鹤,想见其乐。因作放鹤亭记,以自娱。

赏析:

苏轼的《放鹤亭记》通过对放鹤亭的建造与鹤的放养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。

1. 文章开篇即点明时间、地点和事件,简洁明了。作者以“元丰五年,余自吴兴守移守黄州”开篇,交代了自己的身份和背景。

2. 作者在描述放鹤亭的建造过程中,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,如“凿石为池,引泉为流,植竹树”,生动地描绘了放鹤亭的景象。

3. 文章中“鹤至,翔翔然,若有所慕”一句,运用了拟人手法,将鹤赋予了人的情感,表现出鹤对自由的向往。

4. 作者引用了子虚子与善放鹤者的对话,通过对话展现了放鹤之乐,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。

5. 文章结尾,作者以“因作放鹤亭记,以自娱”作结,既总结了全文,又表达了作者对放鹤亭的喜爱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。

《放鹤亭记》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散文,通过对放鹤亭的描写,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。

最新文章